近年来,郎溪县坚持把人才振兴作为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性工程,强化组织引领,创新体制机制,着力构建“引育留”全链条工作体系,推动人才“活水”持续润泽乡村沃土,为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。
拓宽渠道“引才”,精准施策助力乡土人才“向下扎根”。打好“乡情牌”,呼唤“雁归巢”,全面梳理本地在外企业家、专业技术人才、高技能人才、优秀高校毕业生等,发掘在外“土专家”“田秀才”等乡贤能人20余人,建立5520名本籍大学生信息库,真正做到对本土在外人才了解深、情况明。利用春节、中秋等传统节日,精心组织“叙乡情·谋发展”恳谈会、“返乡人才看家乡”等活动10余场。实施“归雁扎根”工程,对带项目、带技术、带资金返乡创业的乡贤人才,在土地流转、融资贷款、税费减免、行政审批等方面提供“一站式”服务。聚焦“急需缺”,靶向招引专才,按照“一镇一特色产业”布局,围绕绿茶生产、油茶种植、花卉种养等六大类农业优势产业,编制急需紧缺人才目录,通过“揭榜挂帅”发布技术需求,选派3名高层次人才担任乡村振兴“科技助理”。依托省级科技特派团平台,邀请安徽省农科院20余名教授专家来郎进行实地指导,通过现场指导和互动答疑的形式,解决农业优势产业项目问题16个。创新“共享制”,柔性汇聚才智,探索“周末工程师”“候鸟型专家”“云端顾问”等灵活用才模式,打破地域、身份、时间限制,与安徽农业大学、东华大学等高校院所共建“乡村振兴联合实验室”,实现“研发在外地、转化在本地”。
固本强基“育才”,靶向赋能助力乡土人才“破土成长”。提升“新农人”技能,整合农广校、职教中心等资源,构建“县有实训基地、乡有田间学校、村有技能夜校”三级培训体系。围绕现代农业、乡村旅游、电商直播等8大重点领域,靶向定位举办高素质农民培育班5期,开办家政服务、厨师厨艺、职业技能等培训班34期,培训专业农业人才348人、农村技能人才1365人、基层电商人才65人,实现“培训一人、带动一业”。实施“农技春风结对帮扶”行动,安排县乡农技人才入村帮扶农业生产20余次,指导科技示范户840余户。锻造“领头雁”队伍,实施“头雁提升”工程,充分发挥县委“一线指挥部”、镇(街道)党(工)委“前沿作战部”、村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,形成“上下联动、同频共振、齐抓共管”的乡村人才振兴工作格局。培育“青苗子”梯队,实施村级后备干部“育苗”工程,镇(街道)每年定期举办村级后备干部培训班,组织240余名后备干部到浙江长兴、江苏溧阳等地参观学习,多举措提升后备干部能力素质。
优化生态“留才”,正向激励助力乡土人才“开花结果”。政策激励“增动力”,强化乡土能人返乡创业政策支持,出台“郎溪人才10条”《关于加快乡村人才振兴实施方案》等系列人才政策。全面落实人才安居保障,建成人才公寓200套,为急需紧缺人才协调解决配偶就业、子女入学等实际问题20余件。晋升激励“解忧难”,加大正向激励,实施“乡村振兴领军人才”培养计划,严格实施乡村振兴急需紧缺专业人才优先晋升职称、纳入乡镇党政领导班子后备干部培养等措施,定向招录村(社区)党组织书记进入事业单位,激励各类优秀人才在乡村建功立业。搭建荣誉激励体系,常态化对业绩突出的乡土人才进行评选表彰,推荐申报各类人才荣誉称号,共16人获宣城市“乡土人才十杰百优”荣誉称号,3名农业人才获评“宛陵优才卡”。推动人才评价机制改革,将技术推广、带富成效等纳入职称评定指标,全县30人通过乡村振兴人才职称评审。环境营造“暖人心”,加强宣传引导,在郎溪先锋微信公众号平台开设“践行乡村振兴 讲述人才故事”专栏,广泛宣传优秀乡土人才典型事迹50余次,营造尊重人才、见贤思齐的浓厚社会氛围。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